第259章 王铎的劝说-《晚唐逆流》
第(3/3)页
“小侯爷不要装糊涂。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一仗朝廷要想打赢,仅靠神策军和朱玫、李昌符根本不行。只有忠义军出手,才有得一打。小侯爷如果不出兵,朝廷必败。到时候,天子怎么办?再次幸蜀吗?那还成何体统?”
张寻没有立即回答王铎。他亲自续了一杯茶,喝了一口,才说道:“王中书,你我二人忘年之交,有什么话,我也就不跟你藏着掖着了。我想问你,你知道这次讨伐王重荣,是谁的主意吗?”
王铎听了,向西北拜了一拜,才道:“老夫这话虽然有对天子不敬之嫌,但跟小侯爷,也只能直说。这次的事,显然并非上意。十有八九,是田令孜的主意。”
张寻点了点头,又道:“既然如此,老中书为何还要如此热衷此事呢?我可记得,您和田氏可是势不两立呀。要不是他,您怎么会被逐出朝堂,又怎么会遭临全家遇害之厄?”
“唉!”王铎长叹一声,“此事关乎朝廷之存亡,又怎能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再者说,这件事情上,老夫并不认为田令孜有什么不对。河中盐池之利,本来就该归属朝廷。当初神京失陷之时,情况特殊,盐池为藩镇所把持。如今天子回京了,朝廷理应收回盐池。他王重荣没有任何理由抗命。换做老夫,也会选择教训王氏。否则,朝廷威仪何在?还怎么号令天下?”
“老中书说得全都在理。只是这个时机,您认为真的合适吗?平定黄巢,王重荣是有大功之臣。功劳仅次于我。在天下人看来,谁要是有这样的功劳,受到什么样的恩宠都是不过分的。如果朝廷仅为了区区两座盐池,就兴师问罪,民间恐有‘狡兔走狗’之论。以后要是再冒出个绿巢、红巢,还有谁肯为朝廷出力呢?”
王铎没有立即接话,只是闷头喝茶。过了一会,才道:“小侯爷可是怕朝廷收拾了王重荣,下一个目标就将对准忠义军?”
张寻哈哈大笑:“我这里又没有盐池,我怕什么?”
王铎却没有笑。他知道张寻说的不是真心话。他将杯中茶一饮而尽,长叹道:“未曾想李氏失人心竟至如此!”
张寻道:“朝廷赏罚不公久矣。因功受戮,以罪得赏的事太多了。也难怪天下藩镇与朝廷离心离德。正所谓不破不立。这一仗,如果朝廷败了,也未必就是坏事。”
话已至此,王铎知道自己再说什么,也动摇不了张寻了。老头很是落寞,没坐多久就要起身告辞。张寻亲自送到城外,临别前,他对王铎说道:“请老中书放心,虽然这一仗我不会替田氏效死。但若天子蒙尘,我也绝对不会坐视不管。”
王铎有些颤抖的握着张寻的手,说道:“国之存亡,只在数人之肩。勉之!勉之!”
送走了王铎,张寻一直在思索。同样身为藩帅,王铎、郑畋、郑从谠之类士人的视角和立场,为何与其他以军功晋升的藩帅截然不同呢?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反差?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读得书更多?仅仅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是儒家那种忠君爱国的思想教育?
唉,如果天下再多几个王铎。恐怕也不会乱成现在这个样。张寻更坚定了自己的一种思想,他没有直接回节度府,而是让宋蛮备马,决定再去麒麟山书院视察一番,再参加一次麒麟社的例会。也许这些儒生,才是大唐未来的希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