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张公且留下-《晚唐逆流》


    第(2/3)页

    河中、忠义、义武三镇是个连环套,一个不走,另外两个也走不成。所以,既然有王重荣在前面拉仇恨,他张寻又何必落下个抗旨的罪名呢?倒不如把戏做足,扮一回忠君听令的大忠臣!

    张寻先给义武节度使王处存去了一封信,告知了对方自己的上路时间,让王处存做好交接的准备。随后开始大张旗鼓的准备行程。并将自己即将奉旨离任的消息颁行州县,发榜安民,让邓、唐、商、均乃至襄、郢、随等州的百姓不要惊慌,各安其命,以待新任节度使王重荣上任。

    光启元年六月,忠义军首府邓州出现了“万人挥泪送张公”的胜景。数万邓州军民涌上街头,扶老携幼,哭天抹泪,只为留住他们心中最为爱戴的节度使张寻。

    张寻不得不登上节度使府的五楼,打开窗户,亲自劝慰已经在外面聚集了整整一上午的百姓。

    张寻的出现,让人群再次沸腾了。也不知谁带的头,数万人齐声高呼:“张公且留下!张公且留下!……”声动天地,响彻云霄。

    张寻朝人群挥了挥手,擦了擦湿润的眼角。不得不再次掩上窗子。他怕人群过于激动,导致不必要的骚乱。

    合上窗子,张寻回头问李暮:“有多少组织的成分?”

    李暮笑道:“不到三成。但也都是自愿的。人们一听是为了留节度使,没有不积极踊跃的。九哥,没想到你的支持率还挺高的嘛!”

    张寻笑了笑,说道:“准备启程吧。”

    李暮吃了一惊:“啊?还真走啊?今天这戏码,不是为了让你顺应民意,多留些日子吗?”

    张寻瞪了李暮一眼:“什么叫戏码?这叫民心所向。然而君命始终难违。走还是要走!”

    在响天动地的哭喊声中,前忠义军节度使张寻踏上了他的赴镇之路。待他的队伍艰难的行进到邓州城北门时,人群的呼喊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张寻的挽留了。其中还清晰的夹杂着对朝廷的诅咒,特别是对把持朝政的田令孜的咒骂。明眼人都清楚,这个藩镇大挪移的主意,肯定是田令孜出的。他们把留张寻而不得的哀痛,全都转化成了对田令孜的愤恨。

    李暮和施惊墨一直将张寻送到了湍河北岸。临别时,张寻说:“接下来的戏,就要王重荣和田令孜他们演了。你们且放心管好邓州,王重荣保管不会来。不出一个月,我就会回来。”

    长安,大明宫。

    李儇听完田令孜的奏报,长叹一声:“唉!朕是真没想到。这个张寻,还真是一个大忠臣!”

    对于张寻的表现,田令孜也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份充满了各种理由搪塞的奏章。却没想到,张寻比谁都听话,一句废话都没有就上路了。实际上,就连实际利益损失最小的义武节度使王处存,都向朝廷上了表,表中说道:“幽、镇兵新退,臣未敢离易、定。且王重荣无罪,有大功于国,不宜轻有改易,摇籓镇心。”

    王重荣说的道理,田令孜怎能不懂?然而为了盐池之利,为了大唐朝廷的继续正常运转,田令孜只能先拿王重荣开刀。他根本没指望王重荣能就范。事实也不出他的所料,王重荣不仅拒绝离开河中,反而上书细数田令孜十条罪状,说他离间君臣,挑拨朝廷与藩镇的关系。要求皇上罢黜田令孜。

    田令孜要的就是这个结果。王重荣抗旨不从,他就有足够的理由讨伐河中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