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科举不能停-《晚唐逆流》
第(3/3)页
张寻认真的说道:“书院的很多学生,都是老科举了。他们倾尽心力物力,只为做这最后一搏。我怕再拖一年,很多人会选择放弃呀。”
“呵呵,你就是心善。总操心一些杂七杂八的事。说吧,让我怎么帮你。”
“请杨公上书,建议明年的科举如期进行。只是把会试的地点,定在长安。这样,既可以免了举子们的蜀道之苦,又能以科举为刺激,加速长安城的复建工作。还能不失天下学子所望,可谓一举三得。”
“你小子,竟然连理由都帮老夫想好了。其实在你说的之外,老夫还想到了一个理由。如今关中刚刚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可各路人才,却还在刚刚建立功勋的一批藩镇手中攥着呢。早一年科举,就能早一点把人才从藩镇手中抢过来。这个理由,比你那三个,更能打动皇上。”
张寻乐得一拍巴掌,道:“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哪来这些个怪词儿!你接着说,去见王徽,又是要做什么?”
“为了让事情保险一些,我想让王徽也上奏折说同一件事。皇上看见您的奏折,恐怕还会担心百废待兴的长安城到底有没有能力办一场会试。这时如果他看见负责长安城修缮工作的王徽也上书如此说,应该就会放心了。”
“你这个机灵鬼!”杨复光笑道:“好算计倒是好算计,老夫怕你说服不了王徽。那可是个倔强的人!当年黄巢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也没能请动他出山做官。他恐怕不会愿意受你一个藩帅的摆布!”
“我自有办法。杨公只需替我引荐即可。”
杨复光见张寻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就不再继续讨论王徽,而是问道:“借走我的参军,又是为什么?”
张寻确认四下无人,压低声音道:“这事杨公一定要替我保密。我想让他替我去成都跑一趟,见几个人。”
“见谁?”
“礼部侍郎夏侯潭、吏部尚书韦昭度、户部侍郎杜让能。”
杨复光听了,只是摇头笑道:“你呀!你呀!”就没再说什么。
杨复光当然不好再说什么。有些话无需挑明。礼部侍郎夏侯潭是今年的知贡举,即主考官。而韦昭度和杜让能,都是下一任知贡举的热门人选。张寻要前宰相郑畋的长孙去见这几个人,想要干什么已经一目了然。
杨复光即席写好了给王徽的书信,交给张寻。两人又聊了聊陈州的战况,老宦官已经上眼皮直打下眼皮了。张寻劝他早点回去休息,反复劝了几次,杨复光才告辞。张寻独自站在临江台上,一直等到再也望不见杨复光,才下了高台。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