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东亚大巡游-《世纪帝国》


    第(2/3)页

    暹罗国王在几名王室成员的陪同下不尴不尬地站在旁边,简直如坐针毡。

    围观的暹罗民众足有几十万,其中一半是华裔或混血。

    皇帝在暹罗引发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旋风,暹罗头面人物纷纷前来拜谒,甚至很多人都公然表达了归附华夏,化藩为省的意向。对于这些真诚的询问或者试探,郑宇依然还是保持着官方口径:帝国尊重各国的独立地位,也尊重东亚各民族的意愿。我们对暹罗的督导主要是为了实现东亚文明的共同进步,并无吞并暹罗的意思……

    在南洋各督导国,属国,新入领地,这位擅长演说,魅力超群的皇帝都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从历史讲到现实,从中华与这些周边文明的关系一直说到近现代殖民者入侵,亚洲文明的沉沦,再说道华夏复兴,终于将文明复兴之火传播到整个东亚。

    “我们实在是一个种族:东亚种族。”皇帝坦然而诚恳地说道,“我们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都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尊重先祖,信守礼义廉耻,笃信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而获取幸福与安宁。我们从未期待自己通过掠夺他人的财富而不劳而获,也不会对他人的此类行为怯懦地低头……这就是华夏。我们曾经沉沦,有过黑暗。但从我们复兴的这一刻开始,任何外来殖民者,如果要再次获取他们的非分利益,都会受到华夏人。不,是整个东亚人(asnasian)的打击!”

    狂热的欢呼。

    “……华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我们从不因为彼此间容貌的不同而将对方视为异类。ishu.在华夏人的历史上,雪肤金发者屡见不鲜,黄须白面者有之,紫髯碧眼者大有人在。我们的文明是基于文化认同,基于国家民族的认同。你认同自己是华夏人,认同我们的历史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抱有忠诚,并且证明了自己的忠勇仁义礼智信,就是一个合格的华夏人,不会受到差别待遇……”

    “华夏人认为。作为东亚文明的核心与代表,我们对东亚的和平与发展负有责任,并且勇于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我们并不因此而自负,也不因此而自视为高人一等的老爷。我们尊重自己,也尊重其他值得尊重的人群。对华夏秉持善意。抱有真诚的人都是华夏的朋友。在东亚未来的岁月中,我们都将坚持这一点:东亚人的事务,东亚人解决;华夏人将承担自己的领导责任,为这片土地和海域带来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欢呼声惊天动地。

    这一演说被称为“郑宇主义”。或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亚洲门罗主义”。

    不过。欧美各界对此只是简单地进行了转载,做了些半酸不酸的评论。也就渺无声息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欧美列强已经被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折磨得焦头烂额,更是由于这其实不过是事后确认。

    早在四年前,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布:东亚将是中国的独占势力范围,为了维护这一点而不惜一战。

    多年来的东亚一体化进程,到了这个时候,早已渐渐走上了轨道。

    接着是以色列。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

    它并非东亚华夏文明圈的传统成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当代的殖民者,或者是移民者。他占据了传统上属于安南的一部分领土。虽然原住民愿意搬离的都获得了慷慨的补偿,但以色列人与安南人中激进分子的矛盾始终让帝国政府和以色列国政府都是头疼不已,而采取的解决方式也依然还是经济补偿,迁移居民。

    经过二十多年的移民开发,以色列建国后这几年的加速安置,除了因商务等原因侨居境内的华侨,以色列国境内基本上已经没有了非犹太教住民。大部分留下来的原住民都皈依了犹太教,甚至与犹太人通婚。

    一个聚居的犹太民族已经在此地形成。而与其他东亚民族不同,他们对于汉字,汉学,华夏文明圈的历史等等并无传统认知。

    不过,在以色列国,基于与中国传统和现实的关系,也是基于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需要,中国的印记也已经无处不在,甚至还要超过中国沿海和沿江地区犹太人留下的印记。

    在以色列的学校,犹太语言学家们参照古希伯来语精心设计的以色列语和中文被一起教授,摩西的十诫,《旧约》和中国的《华夏精神》,《华夏文化读本》等同时开课。精明的犹太人经过和中国人几十年的朝夕相处早已摸清了这些人的心理,在这种中国人看来“事关民族感情”的问题上,犹太人是从来不吝于表达自己的善意的。

    在某种意义上,正如以色列人自己宣布的,“我们依然是中华帝国比较特殊的一个自治区域”。

    在欧美,中国人和犹太人紧密合作,从金融市场上源源不断地吸收着财富;

    在海上,犹太海员在中国航运公司上服役,源源不断地把东欧和中欧的犹太人运往中国和以色列;

    在中国内地,大批归化入籍的犹太人家庭与中国邻居混居,他们的孩子就读于中国学校,也在当地犹太礼拜诵读旧约。
    第(2/3)页